有一個段子是這樣的,假如你遇到危險,比如有人打劫,拋出這句話會讓你的逃生幾率倍增——你的夢想是什麼。原因是在這個夢想“滅絕”的年代,如此世紀之問會讓歹徒抓耳撓腮不知所措,為你逃跑贏得時間。而這個問題對肖三來說,顯然就so easy了,“我喜歡攝影,我希望有一天我離開這個世界,我能留下我的作品”。
  精神貧瘠的時代,擁有夢想本是好事。馬雲那句“夢想還是要有的,萬一實現了呢”,就成了不少夢想家的座右銘。但是,當夢想成為了現實的累贅,甚至成為逃避責任的擋箭牌,或許就該重新審視和定義了。近日有媒體報道,今年44歲的重慶梁平人肖三,依舊有個“文藝青年”夢,住青年旅社、當背包客、迷戀攝影。然而,“文藝”背後,有著他離婚後21年不見親生兒子,沒給過一分錢;想開攝影工作室缺錢時向母親要,71歲母親還為他四處借錢的代價。
  或許,擁有夢想的人都是偏執的,都渴望著做一隻“特立獨行的豬”。而在傳統的社會倫理、價值體系中,特立獨行也必定會為此付出“代價”。因為眾多勵志橋段必然會有成功者的如此表述“我有我的理想和追求,大家都不理解我”,並且被解讀為其獨特人格魅力所在。的確,所有偉大的人物必將站在塔尖,最難得的真理更可能只掌握在少數人中。
  不過,“獨孤求敗”般的高冷寂寞並不能成為肖三漠視責任的理由。儘管媒體的報道,並沒展現出一個完整的肖三,只是簡單地勾勒了其大致的人生軌跡和模式化的夢想追求。而我也相信,在肖三逐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價值矛盾,比新聞的粗陋描述要複雜得多,可能肖三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與想法。但從目前的信息我們依舊可以判斷,肖三是一個缺乏家庭責任感的追夢者。
  責任,對於肖三以及所有的追夢者而言,都是不應該放棄和逃離的。並且很多逐夢的故事都告訴我們,追夢者的確會為夢想付出代價、不受人理解,但他們一定是具有極強責任感的人,或家庭責任,或公共責任。曾經我採訪過一個已經移民國外的“間隔年”愛好者,他對於自己追求的夢想也如肖三般執著不肯放棄,可是在採訪時,他除了描述自己如何享受自己的旅途外,也多次提到自己對父母、親人的虧欠。
  顯然,對於我遇到的那位逐夢者來說,即使某些責任的完成有時會因為夢想而被打折扣,但肯定不會像新聞中肖三那般,對兒子的虧欠隻字未提,對母親的抱怨置之不理,反而只顧強調自己的夢想不被理解。在這裡,我們或許不該用世俗的條條框框評價一個有夢想的人,不過我們也認為,夢想不能成為逃避的擋箭牌、懦弱的通行證,成為任何事情的藉口。
  所以,不管肖三是否像專家說的那樣,可能患有典型的“彼得潘綜合徵”,不敢承擔責任,逃避父親、兒子這樣的社會角色。我們都不希望肖三以夢想當藉口,逃避、拒絕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。在這個夢想稀缺的時代,如果夢想還得承擔著如此污名和重負,作為追夢者,那就是愧對於“擁有夢想”這件事。
  夢想不是處理不好現實的遮羞布,夢想和現實,自我和責任,可以同時在路上。
  夢想不是處理不好現實的遮羞布,夢想和現實,自我和責任,可以同時在路上。  (原標題:夢想不是處理不好現實的遮羞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o05aocf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