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視頻:於敏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  來源:中央電視臺
  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 題:中國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於敏的三個“一”
  中新社記者張素
  除了研究核物理,中國“兩彈一星”功勛獎章獲得者於敏也打橋牌。牌友評價他“數學腦袋瓜真靈,打橋牌忒能算計”。
  現年88歲的於敏,9日獲得2014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。他身邊的同事和後輩,用三個“一”向記者描述這位遠離公眾視線的核物理學家:“成績第一”,“國產土專家一號”,“一心向學”。
  科研之餘,於敏對唐詩、宋詞、京劇都頗有造詣。於老說,“對感興趣的事,我不但要知其然,而且一定要知其所以然”。
  上世紀50年代,他率先在國內開展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,填補中國原子核理論空白。1965年秋,於敏率領科研隊伍,用三個多月實現氫彈原理的突破。
  “老於的特點是要麼不做,要麼絕不敷衍。他日夜埋頭在機房,從大家計算的模型中找出三個典型再帶頭分析。”白髮蒼蒼的研究員蔡少輝回憶說,儘管條件極為艱苦,於敏最終找到氫彈原理,歸納出熱核聚變的基本條件,在1965年11月前形成一套從原理到構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,次年12月氫彈原理試驗成功。
  “淡泊以明志,寧靜以致遠”,這幅懸掛在於敏家中的對聯是他畢生所求,也是其人生寫照。於敏說,“一個人的名字,早晚是沒有的。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,便足以自慰了。”
  1949年,於敏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,是新中國首批北大畢業生。讀書期間成績總是名列前茅,甚至跨數學系考近世代數也以滿分居榜首。1998年北京大學建校百年之際,於敏作為校友代表發言。
  1961年,時年34歲的於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漸入佳境,但與時任近代物理所所長錢三強的一次談話,促使他轉入氫彈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製。
  兩院院士朱光亞直言“於敏在氫彈研製中發揮了關鍵作用”。但在於敏看來,“原子彈、氫彈這一類科學技術是一個大系統,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大系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併發揮作用,但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完成全部的工作”,他尤為排斥“中國氫彈之父”這類的稱呼。
  1967年6月17日,中國首顆氫彈試驗成功,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,美國用了7年3個月,蘇聯用了6年3個月,英國用了4年7個月,法國用了8年6個月,中國僅用了兩年8個月。
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朝永振一郎訪華時,於敏的研究成果給他留下深刻印象。於敏回答“在我這裡,除了ABC,其他都是國產的”,令朝永振一郎驚嘆之餘將於敏稱為“國產土專家一號”
  於敏的博士生藍可說,“於老師也遺憾這輩子沒能出國求學,所以他要我們一定出去增長見識,前提是我們必須回國效力。”
  儘管身體情況堪憂,於敏仍每周指導學生,幾乎雷打不動。“每次討論大概5個小時,有時我們要走,他也不讓,他說與學生討論就是他的靈丹妙藥”,藍可說。
  兒子於辛說,父親少時生活在淪陷區,飽受日寇欺凌,“他一直教育我們,只有國家富強,百姓才有尊嚴”。
  除了學生,於敏還為年幼的孫子備課。“經過潛移默化,讓孩子跟物理接近”,於辛說。祖孫傳承還體現在細微處,於敏原名於慜、字敏之,他將這個“之”字留給孫輩。(完)  (原標題:通訊:中國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於敏的三個“一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o05aocf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